吟罢自题长句拨闷二首

孤臣泽畔自行歌,烂熳篇章费折磨。似隐似俳还似谶,非狂非醉又非魔。

呕心自笑才华尽,扪腹其如倔强何?二祖历宗恩养士,几人吟咀泪痕多?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挣扎和对时代的无奈。诗中,诗人以“孤臣”自比,形容自己像被放逐到江边的孤独臣子,独自吟唱,表达内心的苦闷。他创作的诗篇虽然丰富,但写起来却像是一种折磨,因为其中蕴含的情感复杂而沉重。

诗人用“似隐似俳还似谶”来形容自己的诗作——既像是隐士的独白,又像是戏谑的玩笑,还像是一种预言。这表明他的诗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又暗含了对现实的讽刺和警示。而“非狂非醉又非魔”则进一步说明,他并非因为疯狂、醉酒或着魔才写下这些诗,而是清醒地面对现实,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自嘲地笑道,自己“才华尽”,已经用尽了所有的才思,但内心依然倔强,不肯屈服。他抚摸着肚子,感叹自己的倔强无法改变现实。这种无奈与坚持交织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力感。

最后,诗人提到“二祖历宗恩养士”,指的是历代皇帝的恩泽培养了许多士人,但真正能够为时代感伤、留下深刻诗篇的人却寥寥无几。他感叹自己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吟诵这些诗句时,泪痕满面,表达了对时代的深切忧虑和悲悯。

整首诗词通过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折射出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思考。他既是个体的孤独者,又是时代的见证者,用诗歌记录下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妥协。这种复杂的情感让这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感染力。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