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新滩百里小驻峡州城

明朝上巴江,日日峡中行。
天险三峡路,峡险滩头程。
就中十二滩,新滩尤可惊。
父老记往时,此地江流平。
一朝陵谷变,崩裂山峥嵘。
大崖江里卧,小石江心横。
作此一大滩,水石相吞并。
涛雷殷昼夜,浪雪鸣轩轰。
空山十里遥,已接千鼓声。
末流到山尾,犹作汹涌鸣。
朝家忧病涉,遣使劳经营。
辇石竟无谋,舟至不敢征。
东来西上者,因有盘滩名。
我来滩水傍,滚沸如煎烹。
众畏岂不畏,稚耋栖檐楹。
遐观一舟来,掀浪嘈鼓钲。
群夫山下蚁,百丈风中筝。
冲涛已飐滟,转柁犹攲倾。
戛戛到龙门,艰苦如颉羹。
须臾近平峡,便觉天地清。
携孥稳乘舟,相庆如更生。
蜀道登天难,于此论始明。
况我衰病馀,怀此忧惧情。
国恩念未报,一叶身为轻。
小臣抱孤忠,思有称使令。
举酒望星河,作诗聊自评。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经过险峻的新滩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生艰辛的深刻体验。

首先,诗人描述了三峡地区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新滩的险峻。新滩曾是水流平缓的地方,但后来山体崩塌,大石落入江中,形成了险滩。水流与巨石相互冲击,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浪花飞溅,场面极其壮观。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惊险的场景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不可预测性。

接着,诗人讲述了人们面对险滩的无奈和努力。朝廷派人对滩险进行治理,但效果不佳,船只不敢轻易通过。东来西往的船只为了安全,不得不绕行或采取其他措施。诗人自己站在滩边,看着江水翻滚,心中充满了敬畏和忧虑。他提到了老人和小孩,暗示了普通百姓在这险境中的艰难生活。

然后,诗人描绘了一艘船在险滩中艰难前行的情景。船夫们像蚂蚁一样在山下忙碌,船只在风浪中摇摆,仿佛风筝一样不受控制。船只在激流中颠簸,即使到了较为平缓的水域,仍然让人提心吊胆。诗人通过这一场景,展现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顽强。

最后,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他感叹蜀道之难,甚至比登天还难,而自己年老体衰,心中充满了忧惧。尽管如此,他仍心怀忠诚,想着报效国家。他举杯仰望星空,写下这首诗,既是对自己心境的记录,也是对人生艰难的一种自我宽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险境和人们的艰辛,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国家忠诚的情怀。诗人在面对困难时,依然保持着坚韧和乐观,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