驺虞画赞
孟山有兽,仁心毛质。
不践生刍,不食生物。
有道则见,非时不出。
三季巳还,退藏于密。
我闻其名,徵之于书。
不识其形,得之于图。
白质黑文,猊首虎躯。
是耶非耶,孰知之乎。
巳矣夫,巳矣夫,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吁嗟乎驺虞。
不践生刍,不食生物。
有道则见,非时不出。
三季巳还,退藏于密。
我闻其名,徵之于书。
不识其形,得之于图。
白质黑文,猊首虎躯。
是耶非耶,孰知之乎。
巳矣夫,巳矣夫,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吁嗟乎驺虞。
现代解析
《驺虞画赞》描绘了一种传说中的神兽——驺虞,通过对它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神秘生物的敬仰与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首先,诗中提到驺虞生活在孟山,它是一种具备仁爱之心的神兽,外表毛发柔软,象征着温和与善良。它不会践踏青草,也不吃活物,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这种品性让人联想到一种理想化的道德境界,驺虞成为了仁爱与和谐的象征。
接着,诗中提到驺虞“有道则见,非时不出”,意思是它只在太平盛世出现,乱世时则隐居不出。这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暗示只有当社会道德高尚、秩序井然时,这种神兽才会现身。这也体现了古人对“道”的追求,即一种完美的社会状态和道德准则。
然后,诗中提到作者通过书籍了解了驺虞的名字,并通过图画看到了它的形象。驺虞有着白色的身体、黑色的斑纹,脑袋像狮子,身体像老虎。这种形象既威武又神秘,让人心生敬畏。然而,作者也提出了疑问:“是耶非耶,孰知之乎?”意思是说,驺虞的真实面貌是否如此,没有人能确定。这反映了作者对传说的怀疑与思考,同时也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最后,作者感叹“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意思是既无法见到过去的驺虞,也无法预见未来的它。这种感叹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失落与无奈,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世界的反思。驺虞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似乎在现实中难以寻觅,这让作者感到深深的遗憾。
总的来说,《驺虞画赞》通过对驺虞的描绘,表达了对仁爱、和谐与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感慨与思考。驺虞不仅是传说中的神兽,更是作者心中理想世界的象征。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