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江晓渡怀张如良秀才

挂席指碧山,长洲屡回互。
晴霞媚馀鲜,微波淬轻素。
隐隐金陵城,苍苍历阳戍。
东西界徂川,低昂起中渡。
绝流争去心,恋旧淹回顾。
乍闻榜人歌,弥切之子慕。
念我漂何归,思君美无度。
结桂间屏阿,折麻恨歧路。
风波一阻长,永矣愁朝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渡江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张如良的深切思念。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江景如画(前八句):
诗人用"挂席"(张帆)开篇,展现动态的渡江画面。碧绿的山峦、曲折的沙洲、绚烂的朝霞、粼粼的波光,共同构成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远处金陵城的轮廓和历阳戍所的苍茫,暗示着地理空间的辽阔。东西流向的江水与起伏的渡船形成空间对比,让画面充满立体感。

2. 渡江心境(中间四句):
通过"绝流"与"恋旧"的对比,生动刻画矛盾心理——既渴望奔向新旅程,又留恋旧日时光。船夫的歌声突然传来,更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情感转折十分自然。

3. 深情告白(后六句):
诗人直抒胸臆:自己漂泊无依,而友人品德高尚令人向往。"结桂""折麻"用香草作比喻,既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又透露出前路迷茫的惆怅。最后以"风波阻隔,朝暮愁思"作结,将空间阻隔转化为时间上的绵长思念。

艺术特色在于:
- 画面感极强,从近景到远景层层推进
- 善用对比手法(动静/远近/去留)
- 情感发展自然,由景生情,最后爆发
- "淬轻素"等炼字精准,把阳光下的波纹比作闪亮的白绢

全诗通过渡江这件小事,把自然美景与人生漂泊、友情眷恋巧妙融合,展现了唐代文人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写景能力。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