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辉煌的边塞胜利,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展现了汉朝名将霍去病的战功。
前两句"阴山缚尽犬羊群,万里胡天散阵云"像电影镜头一样:在阴山地区,汉军把敌人像牲畜一样全部擒获("犬羊群"是古代对游牧民族的蔑称),绵延万里的胡人领地上,战争的阴云终于消散。这里用"缚尽"和"散"两个动词,生动表现了战争结束的场面。
后两句"塞外降王三十郡,来朝尽隶霍将军"说的是具体战果:塞外有三十个郡的首领都来投降,这些人都归顺于霍将军麾下。数字"三十"是夸张写法,突出战果之大。"隶"字用得特别传神,让人看到降将们俯首称臣的样子。
全诗最妙的是最后点出"霍将军",就像画龙点睛。前面所有辉煌战果,都是为了衬托这位传奇将领的威名。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斗过程,而是用战争结果来反衬将军的英勇,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诗意更含蓄有力。
这首诗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宏大的历史画卷,既有"万里胡天"的壮阔背景,又有"降王三十郡"的具体细节,最后聚焦到一位英雄身上,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