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世道不公的感慨。诗人首先感叹自己虽然熟读经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世人对读书人(儒生)轻视贬低。接着,他借用“空山披褐”的形象,描绘自己像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感到孤独无奈。
“斩新花样愁经眼”一句,诗人用“新花样”来比喻社会上的浮华变化,这些变化让他感到忧虑,甚至无法直视。最后,“颠倒天吴紫凤图”则是一种比喻,暗示社会的价值观混乱,美好与丑恶、正确与错误被颠倒,就像一幅画被胡乱拼接,黑白不分。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人以隐士自喻,既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也是对世俗的批判。他渴望社会回归正轨,恢复对知识与道德的尊重。这种情感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普遍性,反映了许多读书人的心声。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