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诸生送蒋守 其二

长淮之南,楚为最剧。
守者为谁,以才以德。
守既视事,未逾厥月。
吏则胥畏,民则胥悦。
物来必应,事至立决。
守之动静,皆有法度。
不苟不简,不暴不怒。
处烦以敏,辅严以恕。
庭无滞讼,狱无冤囚。
民无愁叹,俗有歌讴。
古之三府,谣言奏事。
今岂不然,兼采公议。
付之使节,是以用之。
付之远俗,是以重之。
其俗既平,其刑既清。
章德表功,来朝两宫。
两宫圣明,柱上记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就是夸一位叫蒋守的好官。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俗有歌讴")像放纪录片一样展现蒋守的政绩:
1. 他管的是当时最难治的楚地(长淮以南),但人家既有能力又有人品。
2. 上任不到一个月就见效:下属敬畏他,老百姓喜欢他。
3. 办事雷厉风行,但很有章法——不敷衍了事也不摆官架子,处理麻烦事干脆利落,执法时既严格又懂得体谅人。
4. 结果很实在:没有积压的案件,没有冤假错案,老百姓不唉声叹气反而编歌夸他。

第二部分("古之三府"到"是以重之")解释为什么选他当官:
古代靠民间歌谣考察官员,现在更民主——既听民间议论又看公开评价。朝廷派他去管边远地区,就是因为看重他这些优点。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写圆满结局:
他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后,被召回京城接受表彰。两位圣明的领导(两宫)把他的功绩记在功勋柱上,相当于古代的光荣榜。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1. 用具体事例代替空喊口号,比如"未逾厥月"(不到一个月)、"狱无冤囚"这种细节,让人感觉真实可信。
2. 塑造了理想官员的模板:能力强+人品好+效率高+执法有温度,这种形象到今天都不过时。
3. 最后朝廷表彰的结局,传递出"好官终有好报"的正能量,给人希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