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郑彦林题渔樵耕牧四画 其三

三亩谁同荷篑心,一瓢聊隐在山阴。
晚来醉倒柴桑酒,不省门前春水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充满质朴的生活气息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三亩谁同荷篑心,一瓢聊隐在山阴"写的是隐士的日常生活:在小小的三亩田地里耕作,背着竹筐劳作,用简陋的瓢饮水,隐居在山阴之地。这里展现了隐士安于清贫、自得其乐的心态。

后两句"晚来醉倒柴桑酒,不省门前春水深"则描写了隐士醉酒后的情景:傍晚喝着自己酿的柴桑酒醉倒在地,连门前春水涨高了都不知道。这个画面既生动又有趣,表现出隐士无拘无束、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用简单的生活场景,展现了隐士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闲适生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这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