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以及对世事看透却不点破的智慧。
首句“天下几人能具眼”,意思是说,世上真正能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很少。这里的“具眼”指的是洞察力,能够看透表象,理解深层次的道理。作者在感叹,大多数人只是被表象迷惑,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
第二句“世间万事可忘言”,意思是说,世间很多事情其实不需要多说,甚至不需要说出来。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好,说出来反而显得多余。这里表达了作者一种“看破不说破”的智慧。
第三句“犹将笔墨澜翻说”,是说即使如此,作者还是忍不住用笔墨去表达、去阐述。这里的“澜翻”指的是滔滔不绝地表达,作者在用文字去探讨、去揭示那些值得思考的事情。
最后一句“多笑先生不惮烦”,意思是说,很多人可能会笑作者不厌其烦地去写、去说这些事情。但作者并不在意这些嘲笑,依然坚持自己的表达。这里展现了作者的坚持和独立精神,即使别人不理解,依然坚持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作者看透了很多事情,但并不急于点破,而是选择用笔墨去探讨、去揭示。即使别人不理解,甚至嘲笑,作者依然坚持自己的表达,展现了独立思考和坚持自我的精神。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