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络纬
夕阳才作微凉意,幽窗便闻秋纺。怨绪回风,情丝曳雨,交戛依然摇飏。
离悰记往。在枫叶横塘,豆花深巷。翠股斜攲,萧萧又送去年响。
何人听时较早,旧啼银烛背,寒素无恙。染黛形轻,翻车韵急,偏隔秦楼朱幌。
馀绚漫想。怕短发难搔,助愁千丈。夜色柴门,几声天更爽。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日黄昏的场景,通过纺织娘的鸣叫声("秋纺")勾起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上片从夕阳微凉的天气变化写起,突然听到窗边纺织娘的鸣叫。这种声音像风中飘荡的怨绪,雨里摇曳的情丝,交织成一张愁网。主人公回忆起去年此时,在枫叶飘落的河塘边、豆花盛开的巷子里,也曾听到同样的虫鸣声。
下片转入更深层的感慨。试问有谁比"我"更早听到这秋声?想起往日在烛光下的啼哭,如今寒素生活依旧。纺织娘的声音穿过红色帷帐传来,仿佛在急急忙忙地纺着愁绪。主人公担心自己稀疏的短发禁不住这千丈愁丝的缠绕。最后以柴门夜色中几声清亮的虫鸣作结,在愁绪中透出一丝爽朗。
全词以纺织娘的鸣叫为线索,将秋声、愁绪、回忆巧妙编织在一起。最妙的是把虫鸣声想象成纺织的声音,把无形的愁绪比作有形的丝线,说愁丝"千丈"之长,短发都搔不过来,这种化虚为实的写法非常生动。结尾的"天更爽"三字,在浓重的愁绪中突然荡开一笔,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