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火曾从五夜燃一时撰屦尽名贤遗编窗下依然在想见河汾教授年 其二

雨花台下旧登临,风土清淳迥自今。
见说幼安遗迹在,挥锄当日却遗金。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

前半部分描写文人雅士的学术追求:夜晚灯火通明时,学者们仍在窗下奋笔疾书,创作传世佳作。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隋代大儒王通在河汾讲学的盛况,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后半部分转到现实中的道德典范:在雨花台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至今保持着淳朴民风。诗中提到东汉名士管宁(字幼安)的故事,他锄地时发现黄金却不为所动,继续耕作。这个典故突出了清廉自守、不为外物所动的高尚品格。

全诗通过"学术追求"和"道德坚守"两个维度,赞美了知识分子既要钻研学问,更要注重品德修养的双重追求。用历史典故和现实场景的交织,让这种精神追求显得既厚重又鲜活。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