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江行图景,充满宁静而略带寂寥的美感。
前两句"檞叶苍黄桕叶红,四山晚意入孤篷"像用调色盘作画:深黄的橡树叶与鲜红的乌桕叶交织,四周山色渐渐染上暮色,这些光影都悄悄渗入诗人独坐的小船。这里用树叶颜色的对比和光影的变化,营造出秋日特有的浓郁色彩感。
后两句"遥看海上风烟色,收拾微茫一雁中"将视线拉远:诗人望向远处海天相接处,朦胧的风烟中,一只孤雁的身影把所有的苍茫暮色都"收拢"在它飞行的轨迹里。这个画面既开阔又聚焦,用一只飞雁点睛,把整个黄昏的意境都凝聚在这微小而动人的瞬间。
全诗的精妙在于:用色彩对比展现秋意,用光影流动表现时间推移,最后用一个动态的飞鸟形象,把宏大的暮色与细微的生命联系起来。这种将广阔天地与微小细节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自然的壮美,又能体会到诗人细腻的观察力。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