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山

两鳌赑屃随西行,势欲吸尽西江清。
是谁缭以千丈城,欲去不去岂不灵。
化为青山镇东溟,首冠窣堵双峥嵘。
安舆从东喜逢迎,笑指鳌背同来登。
春残雨足绿阴成,山鸟相和声咿嘤。
自从半山经小亭,仰望巨石扶轩楹。
千山万山拥翠屏,阴霾扫静纤云兴。
翠微下有长江横,衮衮不尽千古情。
广轩俯瞰万瓦平,佳处历历堪指名。
雪蓬蹙云连曲肱,蜂房蚁垤栖残僧。
扶栏更上三两层,一览物象无遗形。
徙倚未厌茗碗倾,长啸两腋清风生。
亲颜甚怡轮为停,我亦色笑喜不胜。
愿我双亲俱遐龄,方瞳鍊颜华发星,如此两峰相对青。

现代解析

这首《巾山》描绘了作者登临巾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亲情的珍视。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理解这首诗。

首先,诗的开头描绘了巾山的气势,作者用“两鳌赑屃随西行”来形容山势如同两只巨大的神兽向西行走,仿佛要吸尽西江的清水。这里通过夸张的想象,展现了山的雄伟与壮丽。接着,“是谁缭以千丈城”写的是山上的城墙,仿佛一座巨大的屏障,给人一种不可逾越的感觉。

接下来的部分,作者继续描写山的景色,说它像一座青山镇守在东方的海域,山顶高耸入云,气势非凡。随后,作者提到自己与亲人一起登山的场景,大家欢笑相迎,共同攀登鳌背般的山峰。这里,作者通过“安舆从东喜逢迎”表达了与亲人共度时光的喜悦。

在登山的过程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周围的景色:春天的尾声,雨水滋润,绿树成荫,山鸟鸣叫,仿佛在合唱。作者一路经过半山腰的小亭,仰望巨石,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千山万岭仿佛翠绿的屏风,阴霾散去,天空中的云彩轻盈飘动。远处的长江如一条横卧的巨龙,江水滔滔不绝,似乎诉说着千古的深情。

登上山顶后,作者俯瞰山下,万家的屋顶尽收眼底,景色清晰可见。山上的一些建筑,如雪蓬、蜂房、蚁垤等,显得古老而静谧,残存的僧人在这里修行。作者继续攀登,登上更高的地方,一览无遗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

最后,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珍视。他倚栏而立,品茶长啸,感受到清风拂面,心情愉悦。他看到亲人的笑容,自己也感到无比幸福。作者祝愿双亲长寿,容颜永驻,像两座青山一样永远相对,象征亲情的永恒。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亲情的深切祝福。它不仅描绘了巾山的壮丽景色,还传递了作者对家庭幸福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