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潞河浮桥

东风已解碧琉璃,坡草堤杨春与宜。
恰似昔年承使命⑴,浮桥西畔觅题时。
石火光阴电影驰,幻中欢喜幻中悲。
即看逝者东流水,昔日今朝有所思。
潞河千古带通州,物色风光望里收。
马上得诗成半偈,浮桥彻底几曾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潞河浮桥边的春日见闻和人生感悟,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段写春日美景。开篇用"碧琉璃"形容解冻后清澈的河水,堤岸的草坡杨柳都焕发着春意。这里特别提到"昔年承使命",暗示作者不是第一次来此,当年也曾在这里寻找灵感题诗。这种旧地重游的熟悉感,为下文的情感铺垫。

第二段转入人生思考。用"石火光阴"(打火石的火光般短暂)和"电影"(闪电的影子)两个比喻,强调时光飞逝。作者领悟到人生就像一场幻梦,悲喜都是暂时的。看着东流的河水,不禁让人思考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第三段将景物与哲理融合。指出潞河千年流淌见证历史,眼前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在马上偶然得句,如同参透佛家偈语般顿悟。最后巧妙反问"浮桥彻底几曾浮",表面问桥是否真能漂浮,实则暗喻:看似牢固的事物(比如人生)又何尝不是漂浮无常的呢?

全诗妙在将寻常景物与深刻哲理自然结合。通过潞河、浮桥这些具体意象,表达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悟。最后一句的反问尤其精妙,让整首诗的意境骤然提升,引发读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