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有感
积雨盈我庭,流水入我屋。
移床就墙东,岂为避烦溽。
瓶罂互杂遝,出入泥汩汩。
我病不得眠,喧呼恼童仆。
弱抱增百忧,端居茧双足。
所思室岂远,咫尺限溪谷。
高歌寡酬和,曲罢意转促。
窗纸风萧萧,虚檐度鸣竹。
柴门晚当闭,日入坐秉烛。
移床就墙东,岂为避烦溽。
瓶罂互杂遝,出入泥汩汩。
我病不得眠,喧呼恼童仆。
弱抱增百忧,端居茧双足。
所思室岂远,咫尺限溪谷。
高歌寡酬和,曲罢意转促。
窗纸风萧萧,虚檐度鸣竹。
柴门晚当闭,日入坐秉烛。
现代解析
《大雨有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大雨中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孤独和忧虑。
诗的开头,作者描述了大雨带来的不便:庭院里积水漫溢,水流甚至涌进了屋子。为了躲避潮湿和烦闷,作者不得不把床移到墙边。家里的瓶瓶罐罐也杂乱无章,进进出出都要踩着泥泞的地面。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雨天的混乱和无奈。
接着,作者提到自己身体不适,无法入睡,而仆人们的喧闹更是让他心烦意乱。这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使得他感到无比忧虑和孤独。尽管他想要出门走走,但双脚却被束缚,就像茧中的蚕一样无法自由行动。
作者的心中似乎有某种牵挂,但他与所思之人或事之间仿佛隔着一条溪谷,虽然距离不远,却无法触及。这种“咫尺天涯”的感觉,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作者试图高歌一曲,但却没有人回应。唱完歌后,他的心情反而更加沉重。窗外的风声和竹子的摇曳声,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最后,作者提到天色已晚,柴门应该关闭了,但他依然坐在那里,点着蜡烛,默默沉思。这一场景象征着作者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内心的孤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人在雨天中的生活困境和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对环境、身体和心理的多重刻画,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孤独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中的情感真实而深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