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歌① 其三
七十二社部落分,茹毛饮血麋鹿群。
中有旷隰名埔社,水绕山围佳胜闻。
周回斜阔几百里,丰草长林平如砥。
雕题黑齿结茅居,歌哭聚族皆依此。
牧牛打鹿钓溪鱼,不识不知太古初。
别有天地非人世,万顷膏腴可荷锄(许俊雅编校)。
中有旷隰名埔社,水绕山围佳胜闻。
周回斜阔几百里,丰草长林平如砥。
雕题黑齿结茅居,歌哭聚族皆依此。
牧牛打鹿钓溪鱼,不识不知太古初。
别有天地非人世,万顷膏腴可荷锄(许俊雅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原始部落生活的自然画卷,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台湾少数民族(如高山族)的生存状态和自然环境。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部落环境描写(前四句):
诗人用"七十二社部落分"开篇,直接点出这里有许多分散的部落。接着用"茹毛饮血"形容他们原始的生活方式,像麋鹿一样自然纯朴。"埔社"这个被山水环绕的地方,因为环境优美而闻名。
2. 地理风貌描写(中间四句):
这几句像航拍镜头一样展现部落全景:方圆几百里的平坦土地上长满丰茂的草木,像被磨刀石磨过一样平整。这里的人们纹面染齿("雕题黑齿"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习俗),住在茅草屋里,整个族群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歌唱、哭泣。
3. 生活场景描写(后四句):
最后展现部落日常:放牛、打猎、钓鱼,保持着上古时代纯真无知的状态。这里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肥沃的土地随便开垦就能耕种。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茹毛饮血""不识不知"等词,既写实又带着对原始纯真的赞美
- "万顷膏腴可荷锄"这样具体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土地的肥沃
- 通过牧牛、打鹿、钓鱼等日常活动,展现出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 整体营造出一个未被文明侵染的世外桃源景象
诗人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用白描手法,让读者自己感受这种原始生活的质朴美好。这种对自然状态的描写,也隐含着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