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充满愁绪的暮春景象,通过细腻的意象传递出人生易老的感慨。
上片开头用"杨柳楼台花世界"勾勒出繁华春景,但"嘶骢(嘶鸣的马)只在铜街"暗示这热闹与自己无关。诗人感叹美好的事物(金荃兰畹)终将荒芜,就像人的青春(双鬓绿)禁不起反复蹉跎。这里用花木凋零比喻青春易逝,充满无奈。
下片写阴晴不定的黄梅天气,暗示心情的阴郁。"愁边万一损风怀"是说忧愁可能让人失去生活热情。结尾的"雁筝有字"(风筝上还有字迹)、"蜡炬未成灰"(蜡烛还没燃尽)两个意象很妙:前者暗示心中还有未诉尽的话语,后者表示生命尚有余热,在消沉中透着一丝坚持。
全词就像一幅水墨画,用杨柳、铜街、蜡烛等意象,把春日将尽的惆怅与人生苦短的感慨融合在一起。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美好易逝却仍心怀眷恋"的复杂情感,既哀伤时光流逝,又带着些许不甘,让读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岁月时那份细腻的忧伤。
况周颐
况周颐(1859~1926)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后入张之洞、端方幕府。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