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洛阳呈家兄

十八年前地,重来路尚迷。
时经春社后,人在汉陵西。
道路悲萍梗,风尘误马蹄。
乡思正萧索,何处又鹃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抵洛阳呈家兄》是诗人再次回到故地洛阳,向哥哥呈诗时写下的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十八年前地,重来路尚迷。”
第一句诗中,诗人回忆起十八年前这里的情况,再回来时却迷失了方向。这说明诗人阔别故地已久,对环境已经变得陌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感慨。

2. “时经春社后,人在汉陵西。”
第二句描述了诗人现在所处的时间和地点。他归来的时间估计是在春社节之后,此时已经来到了汉陵西边。春社是古代庆祝春耕的节日,这里使用春社时间点,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传统节日氛围的怀念,也暗示了诗人归来的时间节点。

3. “道路悲萍梗,风尘误马蹄。”
第三、四句诗人通过比喻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状态。诗人用“萍”和“梗”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就像随水漂泊不定的浮萍和浮在水面不定的水草,形象地表达了漂泊不定和生存的艰辛。而后一句“风尘误马蹄”则表达了诗人经历了无数的风尘和奔波,步履匆忙中错失了很多珍贵的时光和机会。

4. “乡思正萧索,何处又鹃啼。”
最后两句诗人直言自己的思乡之情。乡思之情是如此的浓烈,以至于诗人觉得连杜鹃的啼叫都增添了这种哀愁。杜鹃的叫声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因此诗人通过杜鹃啼叫,更增加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忧愁。

综合以上分析,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再次归来时的感慨、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深深的思乡之情。诗人的思乡之情在春天的提醒下更加浓烈,而一路的风尘让他感到更加孤独和哀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