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夷陵作
百丈挽孤舟,譬诸御劲敌。
黄头运长篙,森然列矛戟。
伐鼓以为节,进止有成画。
喧呼殷雷霆,鱼龙应辟易。
草间觅微路,蜿蜒入山脊。
蜀儿夸身手,攀缘类蜥蜴。
乘风张素帆,眩目失青壁。
蒙茸岩际花,斑驳沙边石。
小市闻鱼腥,近郊留虎迹。
夷陵楚西门,历年困兵革。
黄牛未百里,江流疾如射。
云岑莽亏蔽,波涛相委积。
芜没明妃村,苍凉屈原宅。
景物足留连,畏此简书迫。
浩歌对鸥鸟,俯仰悲行役。
黄头运长篙,森然列矛戟。
伐鼓以为节,进止有成画。
喧呼殷雷霆,鱼龙应辟易。
草间觅微路,蜿蜒入山脊。
蜀儿夸身手,攀缘类蜥蜴。
乘风张素帆,眩目失青壁。
蒙茸岩际花,斑驳沙边石。
小市闻鱼腥,近郊留虎迹。
夷陵楚西门,历年困兵革。
黄牛未百里,江流疾如射。
云岑莽亏蔽,波涛相委积。
芜没明妃村,苍凉屈原宅。
景物足留连,畏此简书迫。
浩歌对鸥鸟,俯仰悲行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泊舟夷陵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船行遇阻
诗人一开始描述了他在夷陵停船的情景,用“百丈挽孤舟”来形容艰难的起航过程,就像用船夫的力量对抗强劲的敌人。接着,他用“黄头运长篙,森然列矛戟”形象地描绘了船夫们用力撑篙的情景,将长篙比作排布的武器。鼓声作为航行的节奏,让整个过程显得有条不紊。
江上行舟
在江上,船只迎着风行驶,帆船如同展开的白帆,带给人视觉上的震撼,以至于让周围的景色都变得模糊不清。沿途,诗人注意到岩壁间生长着的花草和沙边的石头,这些细节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山城景象
穿过蜿蜒的山路,诗人看到山城的景色,蜀地的孩子们攀爬着岩石,动作敏捷如蜥蜴一般。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也是对当地人们坚韧不屈精神的隐喻。
自然与历史
沿途的自然景观,如岩石上的野花和斑驳的沙石,以及靠近市镇的鱼腥味,和附近留下的虎迹,都提醒着诗人,这里的自然与人文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历史上的楚西门和遭遇战乱的痕迹,使这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人文景观
诗人还提到了明妃村和屈原宅的荒废,这些地方与古代的杰出人物紧密相连,现在却显得荒凉,增添了一抹悲凉的气息。
对时光的感慨
面对这些自然与历史的景象,诗人发出了“景物足留连”的感慨,但同时又因为接到任务的紧迫,不得不继续前进。最后一句“浩歌对鸥鸟,俯仰悲行役”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边是自然美景的吸引,一边是公务的催促,使得每次前行都充满了无奈与忧伤。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历史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感慨。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非常适合现代读者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宋琬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