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湖与钮布衣树玉同舟因出其所著说文新附考见示赋赠一首即柬钱少詹大昕王给事念孙段明府若膺孙兵备星衍
东山三万户,仅止一儒者。
童年耽竹素,暇复讨苍疋。
说文五百部,寝食不暂舍。
蝇头排细字,时把心得写。
茅檐两三层,住乃近橘社。
家贫长物少,书反盈两厦。
扁舟偶相访,坐久烛屡灺。
口陈六书失,如水向盆泻。
维时四座客,耳口若聋哑。
二徐生唐末,不甚晓通假。
谐声兼会意,一一多苟且。
强编新附字,合者盖已寡。
惟生纠厥失,證以毛郑马。
隋音庶刘曹,唐疏陋孔贾。
陵夷南北宋,弃置若土苴。
长编侈称引,又出张郭下。
方今富儒术,小学亦媕雅。
王钱暨孙段,见尔手定把。
倚柂赠一篇,飘风忽飞瓦。
童年耽竹素,暇复讨苍疋。
说文五百部,寝食不暂舍。
蝇头排细字,时把心得写。
茅檐两三层,住乃近橘社。
家贫长物少,书反盈两厦。
扁舟偶相访,坐久烛屡灺。
口陈六书失,如水向盆泻。
维时四座客,耳口若聋哑。
二徐生唐末,不甚晓通假。
谐声兼会意,一一多苟且。
强编新附字,合者盖已寡。
惟生纠厥失,證以毛郑马。
隋音庶刘曹,唐疏陋孔贾。
陵夷南北宋,弃置若土苴。
长编侈称引,又出张郭下。
方今富儒术,小学亦媕雅。
王钱暨孙段,见尔手定把。
倚柂赠一篇,飘风忽飞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痴迷文字学的学者形象,展现了清代考据学家的治学精神。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书反盈两厦"):
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位住在简陋茅屋里的穷书生形象。他虽然家徒四壁,却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研究《说文解字》上,连吃饭睡觉都捧着书,在蝇头小楷中记录心得。这里用"三万户仅一儒者"的夸张对比,突出主人公在世俗社会中特立独行的学者风骨。
第二部分("扁舟偶相访"到"弃置若土苴"):
生动记录了学术讨论的场景。诗人乘船拜访这位学者时,对方滔滔不绝地分析文字学问题,像倒水一样流畅。在批评前人(如唐代徐铉、徐锴兄弟)对文字通假现象理解不深时,其他听众都听得目瞪口呆。学者用毛亨、郑玄等汉代大家的著作来纠正《说文》新附字的错误,显示出深厚的考据功力。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
将这位民间学者与当时著名的考据学家(钱大昕、王念孙等)相提并论,称赞其学术价值。结尾"飘风忽飞瓦"的突发意象,既暗示讨论的激烈程度,也隐喻其学说如狂风吹散瓦片般打破陈见。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茅檐""扁舟"等质朴意象与精深学问形成反差,塑造出"陋室明志"的学者形象
2. 把枯燥的文字考据写得充满动态感,如"如水向盆泻"的比喻让学术讨论变得可视可感
3. 通过"耳口若聋哑"的旁观者反应,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学识魅力
4. 最后将民间学者与学术大家并列,体现清代"学问不问出处"的学术平等思想
这既是一幅生动的学者肖像画,也反映了乾嘉学派注重实证、敢于质疑的学术精神。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