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丙戌年初秋与两位老友(惠老和房老)分别时的感慨。全诗通过几个生动的历史典故,表达了人生聚散无常、时光飞逝的怅惘,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白驹未絷又离筵,北斗南箕信可怜":用"白驹过隙"的典故比喻时间飞快,还没拴住马(指还没好好相聚)又要告别了。"北斗南箕"是天上的星宿,这里暗示朋友天各一方,令人感伤。
颔联"璧马朝周才信宿,金人辞汉已千年":用两个历史典故形成对比。"璧马朝周"指短暂的朝见(暗指相聚短暂),"金人辞汉"指汉武帝时铜人流泪的典故(暗示长久分离)。意思是刚相聚两天就要分别,而分别后可能很久都难再见。
颈联"房公鹅为清池好,惠子骡因空谷传":巧妙地把两位老友的姓氏融入典故。"房公鹅"指房琯爱养鹅的典故,赞美房老的清高品格;"惠子骡"用惠施的典故,赞美惠老的学识名声远播。
尾联"龙汉劫中期后会,灞陵回首重依然":用佛教"龙汉劫"的典故表达在漫长岁月中期待重逢的愿望。"灞陵"是古人送别之地,最后回望送别之处,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典故却不显晦涩,把历史故事自然融入送别场景。通过"短暂相聚"与"长久分离"的对比,把那种"欢聚方喜,离别在即"的矛盾心情写得格外动人。最后在感伤中又带着对重逢的期待,情感真挚而富有层次。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已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