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兰亭帖

生涯寄箪瓢,嗜古成传癖。
胸蟠万卷书,禊帖究所出。
三百七十五,异论溢编帙。
更相自戈矛,又类相形色。
我昔识诸老,高论聆侍侧。
玉笔贵藏锋,真赝拚金锡。
精神苟不具,徒尔致研席。
搜访诸贤语,编类置丈室。
使我心豁然,登山如得屐。
妄意于斯文,庶可益涓滴。
作诗谢来贶,持寄俟他日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痴迷古代文化,特别是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帖的研究。诗人用很生活化的比喻,描述了自己对学问的热爱和钻研过程。

开头四句说这个人生活简朴(用"箪瓢"这种简陋餐具来形容),但对古代文化特别着迷,肚子里装了很多学问,尤其爱研究《兰亭序》的来历。

接下来讲关于《兰亭序》有375种不同说法,各种观点互相矛盾,就像兵器打架,又像在比较谁的颜色更好看。这里用"戈矛"和"形色"的比喻,生动表现了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场景。

然后诗人回忆以前听老一辈学者讨论书法,说好字要含蓄(藏锋),真假作品要用黄金来验证。如果没有真正的理解,光摆着砚台装样子也没用。

后面讲诗人收集整理各位贤人的见解,放在书房里,这些知识让他心里敞亮,就像爬山有了合适的鞋子一样轻松。他谦虚地说自己写这首诗,希望能为这门学问贡献一点点力量。

整首诗展现了学者治学的三个层次:
1. 对学问的纯粹热爱(即使生活清贫也乐在其中)
2. 面对学术争议的清醒认识(知道各种观点纷繁复杂)
3. 虚心学习的态度(收集前人智慧,又保持谦逊)

诗人用日常事物打比方,把做学问这件事说得特别生动。比如用"登山如得屐"比喻获得知识后的畅快感,用"益涓滴"表示自己只想做微小贡献,都很形象。

赵彦卫

宗室,字景安。孝宗隆兴元年进士。光宗绍熙间宰乌程,历通判徽、台二州。宁宗开禧间知徽州。有《云麓漫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