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一本有茅屋二字)二首 其二

短景难高卧,衰年强此身。
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
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
牧童斯(一作须)在眼,田父实为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年迈之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

诗人首先感叹自己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想要长时间休息却难以实现。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山中的生活却也有其温暖之处,比如山家蒸的栗子很暖,野外的食物也很新鲜,甚至还有新鲜的野味。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予的简单而真实的慰藉。

然而,诗人也感受到世态炎凉,昔日的知交好友如今关系疏远,门庭冷落,甚至害怕频繁有客人来访。这种孤独感和对人际关系的失望,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

最后,诗人将目光转向身边的生活,看到了牧童和田父(农夫)。这些普通人的存在,让他感到一丝亲切和安慰。他们虽然平凡,却是他生活中最真实的陪伴和邻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在自然和简单生活中找到的慰藉与温暖。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