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俞仲素太博游茅山二首·马上初望茅峰

三士隐沦地,上林句曲前。
朅来思访道,属望赋游仙。
松引飞轮路,云收积玉巅。
华阳不知远,趣驾似行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俞仲素太博游览茅山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茅山的自然美景和神秘氛围。让我们来逐句分析:

1. 三士隐沦地,上林句曲前。
- 这句诗提到茅山是三位隐士曾经居住的地方,位于上林(古代江南地区的一个园林)和句曲(茅山的古称)之间。这句话暗示了茅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代隐士向往的地方。

2. 朅来思访道,属望赋游仙。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游览茅山时的心情。朅来意味着特意前来,诗人是怀着探访仙道、寻求修真之道的念头。赋游仙则是指他希望能够体验一次仿佛升仙的游历,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3. 松引飞轮路,云收积玉巅。
- 这句描绘了茅山的自然美景。松树沿着蜿蜒的小路伸展,仿佛在引领着游人的脚步。而山顶上,云雾散去,显露出了积玉一般的山峰。这里的“松引”和“云收”营造出一种动态而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和庄严。

4. 华阳不知远,趣驾似行天。
- 最后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茅山的壮观景色。“华阳”在这里代指茅山,意思是即使是在遥远的地方,华阳也是如此迷人。而“趣驾似行天”则形容了诗人乘坐马车前行时,仿佛能够飞向天空的感觉。这表达了诗人对茅山美景的惊叹和向往,同时也展示了古代诗人追求超脱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茅山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及其朋友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