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李公(一作李家令)见访①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
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愿(一作须)亦易求。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斗(一作喧),叶密鸣蝉稠。
苦道(一作遭)此物聒,孰谓(一作语)吾庐幽。
水花晚色静(一作净),庶足充淹留。
预恐尊中尽,更起为君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夏日简陋居所接待友人李公(或李家令)来访的情景,展现了朴素生活中的人情味与自然之趣。

1. 环境与心境: 开头"远林暑气薄"点明虽是夏日,但树林遮蔽让暑气减弱,为全诗奠定清凉基调。诗人自嘲住处像荒村小屋("贫居类村坞"),靠近城南偏僻处,却因邻居淳朴("旁舍颇淳朴")而感到满足——借酒只需隔墙一喊,邻居就从墙头递来浊酒,生动展现邻里互助的温暖。

2. 宴客的野趣: 诗人和客人在河边铺席而坐("展席俯长流"),清风徐来竟让人错觉已到秋天。这时树上鸟斗蝉鸣的热闹("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看似破坏幽静,却反衬出远离尘嚣的自然生机。晚霞映水("水花晚色静")的宁静画面,又平衡了喧闹感。

3. 真挚的待客之道: 结尾最有人情味——诗人担心酒不够("预恐尊中尽"),竟打算起身再想办法添酒。这个细节毫无修饰,却透露出贫寒中仍竭力款待朋友的赤诚,比任何华丽辞藻都动人。

诗歌魅力: 全诗用白描手法,将简陋环境写得充满生趣:隔墙借酒、蝉鸣鸟叫、临流饮酒等场景,像一组生活纪录片镜头。诗人不掩饰贫困("浊醪"指劣酒),却通过邻里温情、自然风物和待客热忱,让寒舍焕发出精神上的富足感。这种于平凡处见深情的笔力,正是杜甫诗歌的伟大之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