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入楚

斗酒官亭醉未休,春江解缆倍离忧。
闽关夜月舟中别,梦泽沧波马上游。
漠漠暮云夔子国,潇潇黄鹤汉阳楼。
此行若听王门漏,莫作兰台宋玉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充满离愁别绪的送别场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朋友远行时的复杂心情。

开头两句写送别宴上酒喝得尽兴却难解离愁,春江边解开船缆时忧愁更浓。这里用"斗酒"表现豪饮,但"醉未休"暗示借酒消愁愁更愁,"解缆"这个动作让离别变得真实而伤感。

中间四句用四个富有画面感的场景勾勒出行程路线:月光下的闽关江船分别、云梦泽的浩渺波涛、夔子国黄昏的苍茫云雾、汉阳楼黄鹤的凄清风雨。这些地名和景物不仅点明友人将途经楚地(今湖北一带),更用"漠漠""潇潇"等叠词营造出旅途的孤寂氛围。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叮嘱:若能在王侯门下得到赏识,就不要像宋玉那样在兰台空自伤怀。这里用"王门漏"比喻仕途机遇,"宋玉愁"暗指怀才不遇的文人常态,既表达祝福也暗含劝慰。

全诗将地理意象与情感脉络完美结合,在展现楚地风物的同时,把送别的惆怅、对友人前程的关切都融入景物描写中,最后以豁达的劝慰作结,情感真挚而不失洒脱。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