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渎神 临津古城隍庙下作

石竹响飕飕,一行断垄荒邱。无人野渡水争流,土城蔓草含愁。

古庙阴森凉气泻,枫叶映来都赭。门外寒涛暗打,错疑箫鼓村社。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荒凉、寂静又带着一丝神秘的古庙景象,给人一种孤独而又沉重的感受。

诗的开头,“石竹响飕飕,一行断垄荒邱”,石竹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音,周围是断断续续的荒坟和破败的土丘。这种景象立刻让人感到一种荒凉和孤寂,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

接着,“无人野渡水争流,土城蔓草含愁”,这里描绘了一个无人的渡口,河水在急流中争相奔涌,而土城周围长满了蔓草,似乎带着一丝哀愁。这种无人问津的地方,给人一种被遗忘的感觉,仿佛这里曾经有过热闹的生活,如今却只剩下了荒芜。

然后,“古庙阴森凉气泻,枫叶映来都赭”,古庙显得阴森,凉气四溢,枫叶的颜色映衬得庙宇更加暗红。这里的“凉气”和“赭色”给画面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又凄凉的氛围,仿佛古庙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后,“门外寒涛暗打,错疑箫鼓村社”,庙门外的寒涛声隐隐传来,让人误以为是远处村社的箫鼓声。这种错觉让人感到一丝恍惚,仿佛现实与幻境交织在一起,给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荒凉古庙及其周围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凄凉而又神秘的情感。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重,同时也引发了对过往岁月的沉思。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