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刘幼云之官陕西提学使
皇运遘邅屯,丕变竞兴学。
四方被声教,绣衣出参错。
坐图昧根据,廷谋脱羁缚。
东邻弦歌盛,望洋指先觉。
裹粮遣就之,翕合饱咨度。
虚往而实归,群公亦垂橐。
刘侯鶱腾姿,影海耸片鹗。
爰整关中驾,过憩浔阳郭。
乡井有斯人,夙心契冥漠。
把袂奋谈舌,灯摇涕欲落。
觇国以自镜,顽珉待剖琢。
鲁邹道经天,万冶护其跃。
功成迹象外,此事基澹泊。
秦风未湮坠,岩薮富蕴璞。
刮磨发光精,九州可照爚。
沈沈龙养渊,浩浩鱼纵壑。
因时为隆污,阖辟在管籥。
恢疏慎所持,族命固有托。
飘鬓庐峰旁,积痗写一酌。
四方被声教,绣衣出参错。
坐图昧根据,廷谋脱羁缚。
东邻弦歌盛,望洋指先觉。
裹粮遣就之,翕合饱咨度。
虚往而实归,群公亦垂橐。
刘侯鶱腾姿,影海耸片鹗。
爰整关中驾,过憩浔阳郭。
乡井有斯人,夙心契冥漠。
把袂奋谈舌,灯摇涕欲落。
觇国以自镜,顽珉待剖琢。
鲁邹道经天,万冶护其跃。
功成迹象外,此事基澹泊。
秦风未湮坠,岩薮富蕴璞。
刮磨发光精,九州可照爚。
沈沈龙养渊,浩浩鱼纵壑。
因时为隆污,阖辟在管籥。
恢疏慎所持,族命固有托。
飘鬓庐峰旁,积痗写一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送别朋友刘幼云去陕西当教育官员时写的。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群公亦垂橐")讲时代背景:当时朝廷推行教育改革,各地都在兴办新式学堂。诗人说很多人盲目模仿外国教育("东邻"指日本),但刘幼云是带着粮食(指真才实学)去实地考察的,回来时收获满满,比其他空谈的官员强多了。
第二部分("刘侯鶱腾姿"到"九州可照爚")赞美刘幼云:把他比作展翅高飞的海鸟,说他有真才实学。两人在浔阳(今九江)相遇畅谈,诗人认为陕西(古称秦)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需要刘幼云这样的能人去开发当地的教育潜力。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是临别赠言:用"龙在深渊养精蓄锐,鱼入大海自在遨游"比喻刘幼云即将大展宏图。提醒他要根据时势调整工作方法,把握关键("管籥"指钥匙),保持开阔胸襟,因为教育关乎民族命运。最后诗人站在庐山脚下,借酒抒发送别之情。
全诗通过赞美朋友才能、分析教育现状、嘱咐为官之道,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诗中"玉石需要雕琢""龙鱼需要广阔天地"等比喻,今天用来形容人才培养依然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