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三首 其三

柳下不违俗,独耻伐国言。
三黜何尝忧,一问遂惨然。
世衰狙诈用,贤者防其源。
孟轲不言利,顾有仁义存。
何乃百世后,功名为时敦。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一个历史人物(可能是柳下惠)的行为和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道德价值的坚守。

首先,诗中提到“柳下不违俗,独耻伐国言”,意思是这位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刻意违背世俗的常规,但他却以谈论攻击他人或国家为耻。这表明他虽然融入社会,但内心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愿参与那些伤害他人的言论。

接着,“三黜何尝忧,一问遂惨然”说明这位人物曾经多次被贬官,但他并不因此感到忧愁,反而在被问及某些问题时,表现出深切的悲痛。这可能暗示,他真正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社会的道德沦丧。

诗中还提到“世衰狙诈用,贤者防其源”,直接批评了当时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变得狡猾奸诈,而贤能之士则试图从根源上防止这种风气蔓延。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道德滑坡的深刻忧虑。

“孟轲不言利,顾有仁义存”引用了孟子的思想,强调真正的贤者不谈利益,而是注重仁义的存续。这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道德价值的坚守,认为即使在功名利禄盛行的时代,仁义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何乃百世后,功名为时敦”则是对现实的感叹,作者感慨在百年之后,人们仍然热衷于追求功名,而忽视了真正的道德价值。这种对时代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一个坚守道德原则的历史人物的描述,批判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呼吁人们重视仁义道德,而不是一味追求功名利禄。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道德和价值观念都是不可忽视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