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清轩
殷本高辛裔,六七起圣君。
受王一剥丧,高贤尽隐沦。
坐待天下清,用沽席上珍。
况兹黄袍破,我生当其辰。
衣冠归□□,海国陷黄尘。
宁有人间世,能逃率土滨。
结茅菩提顶,浑忘虎豹邻。
寤寐祇思晋,幽沈迥避秦。
何时启昌运,□□产圣人。
愿言同二老,荷杖还归仁。
受王一剥丧,高贤尽隐沦。
坐待天下清,用沽席上珍。
况兹黄袍破,我生当其辰。
衣冠归□□,海国陷黄尘。
宁有人间世,能逃率土滨。
结茅菩提顶,浑忘虎豹邻。
寤寐祇思晋,幽沈迥避秦。
何时启昌运,□□产圣人。
愿言同二老,荷杖还归仁。
现代解析
这首诗《往清轩》借古喻今,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坚守与期盼。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历史背景的叹息(前八句)
诗人自称是商朝王室的后裔(殷本高辛裔),提到历史上六七位圣君之后,王朝衰败(受王一剥丧),有才德的人都隐居了。这里用商朝灭亡的典故,暗指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是政治黑暗、贤人被迫归隐的乱世。"坐待天下清"像在说:我只能等着天下太平,才能像宴席上的珍宝一样被重用。提到"黄袍破"(皇帝龙袍破损),暗示当下王朝已经衰败。
2. 现实的困境(中间六句)
诗人说文人雅士(衣冠)不知去向,海外疆土(海国)也陷入战乱,感叹世上没有人能逃过这场席卷天下的灾难。于是自己躲到菩提山顶搭茅屋居住,虽然周围有虎豹般的危险,但装作忘记危险。这里"思晋""避秦"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示自己像桃花源人一样,心里怀念故国(晋),身体躲避暴政(秦)。
3. 未来的期盼(最后四句)
诗人渴望新时代的到来(启昌运),期盼能有圣人出世拯救天下。最后用"二老"的典故(可能指伯夷叔齐或商山四皓中的隐士),表示自己愿意和古代贤人一样,等到仁政恢复时就拄着拐杖回归世俗。
核心思想:
这是一个身处王朝末年的知识分子,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放不下对国家的牵挂。他把茅屋建在高处(菩提顶),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象征着精神上的坚守。全诗在悲凉中带着一丝希望,就像在漫漫长夜里等待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