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石砚歌①(己丑)

端州有石色皆紫,端州紫石砚盈市。
入市买砚苦不佳,佳者旧坑今在水。
前者尚书来搜坑(总督丁魁楚),发兵障溪涸溪底。
溪水玲珑赴岩深,此坑宛在深岩里。
泅人没水舟然灰,腰斧穿岩及坑止。
坑中扪石截如泥,精粗不辨谁者是。
回身攀舷向灰掷,石被风僵兼火炙。
琢出犹存火衲文,最佳乃是蕉叶白。
点石取名献尚书,泅人出水浑搜索。
即今尚书一门屠(丁后降虏被屠),壮士磨刀复谁惜!
我闻此言自叹息,浪说鸲鹆眼能碧(端人不重此)。
我有歙砚亦非真,笔锋扫秃何曾释。
只道端州砚易寻,那知满市屏风石!
归来洗砚还著书,此砚虽粗书盈尺。

现代解析

《端溪石砚歌》是一首描述端州石砚的诗,通过讲述采砚的艰辛和砚台的珍贵,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的同情,以及对珍贵文化遗产的珍视。

诗的开头提到端州的石头都是紫色的,市场上到处都是紫石砚。但是,作者发现市面上的砚台质量大多不佳,真正的好砚出自旧坑,而这些旧坑现在已经被水淹没。接着,诗中提到前任总督为了寻找好砚,甚至派兵把溪水抽干,深入岩洞采石。采石的过程非常危险,采石工人需要潜水进入深岩,用斧头凿取石头。这些石头原本质地柔软,但经过风干和火烤后变得坚硬,最终制作成砚台。其中最好的砚台上有“蕉叶白”的纹路。

然而,作者感慨道,尽管这些砚台如此珍贵,但当年负责采石的总督一家后来却遭遇不幸。这让作者感叹世事无常,珍贵的砚台也无法改变命运。他还提到,虽然自己有一块歙砚,但并非真品,笔锋已经磨损,但依然舍不得丢弃。

最后,作者回到家中,继续用粗糙的砚台写字著书,虽然砚台不够精致,但他的书却越写越多。这表达了作者对砚台的珍视,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即使工具简陋,也不妨碍他创作的热情。

整首诗通过对端州石砚的描写,展现了采石工人的艰辛劳动和砚台的珍贵,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珍贵文化遗产的珍视。诗中也流露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