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为李思怡作①
黑漆门开兮大光明,白米饭兮玉米羹,阿妈在门兮神气清。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黑漆门开兮大光明,红蘋果兮黄橘橙,有人初见兮阿爸是名。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黑漆门开兮大光明,豆奶甘兮雪糕冰,小哥哥兮欢唱声。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黑漆门开兮大光明,糖七彩兮饼千层,邻居往来兮喜相迎。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黑漆门开兮大光明,果冻杯兮可乐瓶,警察叔叔兮笑盈盈。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三岁之眼兮长闭,三岁之哭兮渐逝,三岁之血兮枯萎,三岁之女兮见弃。
铁屋兮如铸,漆门兮磐固,坚墙兮不语,时钟兮漫步。
绒熊生尘兮寒月在户。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黑漆门开兮大光明,红蘋果兮黄橘橙,有人初见兮阿爸是名。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黑漆门开兮大光明,豆奶甘兮雪糕冰,小哥哥兮欢唱声。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黑漆门开兮大光明,糖七彩兮饼千层,邻居往来兮喜相迎。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黑漆门开兮大光明,果冻杯兮可乐瓶,警察叔叔兮笑盈盈。
黑漆门阖兮三岁之眼睛。
三岁之眼兮长闭,三岁之哭兮渐逝,三岁之血兮枯萎,三岁之女兮见弃。
铁屋兮如铸,漆门兮磐固,坚墙兮不语,时钟兮漫步。
绒熊生尘兮寒月在户。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重复的节奏和强烈的画面感,讲述了一个三岁女孩(李思怡)被遗忘在封闭空间后死亡的悲剧。全诗像一部循环播放的短片,通过六组相似场景的对比,形成令人心碎的冲击力。
核心手法:
1. 黑白电影般的对比
每段前半部分("黑漆门开"部分)像突然亮起的彩色画面:热腾腾的饭菜、新鲜水果、邻居的笑容、警察的笑脸…这些都是孩子眼中温暖美好的世界。但后半段("黑漆门阖"部分)立刻切回黑暗现实——这些美好都与她无关,她始终被关在门外。
2. 逐渐升级的绝望
前五段重复中藏着变化:从最基础的温饱(米饭、豆奶),到亲情(爸妈),再到社会关系(邻居、警察),最后出现"糖七彩""可乐"这些孩子最爱的零食。但每次希望升起,立刻被"三岁之眼睛"的黑暗吞没。
3. 最后四行是致命一击
当重复戛然而止,直接描写孩子死亡:"血枯萎""见弃"。用"铁屋""磐固"形容无人救援的绝望,连时钟都冷漠地"漫步",只剩蒙尘的玩具熊和月光见证这场悲剧。
诗句背后的力量:
- "黑漆门"既是现实中的门,也是社会冷漠的象征
- "三岁之眼睛"的重复像钝器敲打人心,强调这么小的生命本该看见世界的美好
- 所有温馨物品(苹果、雪糕、绒熊)都成了反衬,凸显被遗弃的残酷
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在于:不用一句煽情的话,只是冷静罗列事实,就让读者自己拼凑出整个事件。这种克制反而比痛哭呐喊更有力量,让人读完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