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乡村的景色,同时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前两句写乡村小巷绿意盎然,人们熬粥、生火准备寒食节(槐火指寒食节新火),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但紧接着笔锋一转,用"妖气"暗指战乱,"暗尘"象征朝廷衰败,表达对国家动荡的担忧。
五六句通过细节描写春天:梅子初结微酸,河水上涨泛起鱼鳞般的波纹,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季节变化。最后两句写山岩间的野花野草无人照料,经历风雨又迎来春天,既写自然景象,也暗喻民间百姓在乱世中顽强生存的生命力。
全诗巧妙地将明媚春光与深沉忧思结合,用乡村的宁静祥和反衬国家的动荡不安,在寻常景物中寄托了对时局的感慨。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强,忧国之情含蓄不露,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会。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