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延平会四邑宰

是邦凋瘵古来无,只为从前有羡馀。
第一切须除此弊,庶几民力少能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官员对地方贫困状况的深刻反思和对改革的迫切呼吁。诗中的“邦”指的是地方或地区,“凋瘵”描述了贫困和衰败的景象。作者指出,这种贫困并非自古就有,而是因为过去的官员贪图额外的利益,导致了百姓的困苦。

“只为从前有羡馀”一句,直接点明了问题的根源:过去的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过度征收或剥削百姓,使得地方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接下来,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一切须除此弊”,意思是首要任务就是消除这种弊端。他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彻底改变过去的错误做法,才能让百姓的生活稍微轻松一些。

最后一句“庶几民力少能舒”表达了他的期望:希望通过改革,百姓的生活能够稍微宽裕一些,不至于过度劳累和贫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地方贫困的根源,并呼吁官员们必须采取行动,消除腐败和不公,才能真正改善百姓的生活。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评,也体现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