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霄

洞霄九锁本不扃,天柱一峰非浪名。
上同天目映寥廓,下与大涤通沧溟。
谁藏琼□在石室,真与福地齐金庭。
远游飞升俨遗迹,玄同指向真典刑。
当年楼台极缥缈,至今气象藏深冥。
已知六月九万里,个中一念三千龄。
金龙玉简天上降,琳宫绛阙逢相迎。
紫霞黄云覆其室,青衣素锦分诸灵。
虚皇台高步虚彻,宣科玉音神所听。
自怜学道二十年,此心已与湖山盟。
朅来奉祠北山下,恍若飞升朝帝庭。
道人观妙清且秀,尚指乡关论赤城。
何年吏隐奉香火,愧无妙句如丹青。
木公金母吾未识,且看松根生茯苓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洞霄山(道教名山)的神秘壮丽,以及诗人对修道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仙山奇景(前12句) 诗人用"九锁""天柱"形容山势险要,像被九道锁封闭、有擎天石柱。接着用对比手法:山顶与天目山齐平,山脚却连接着东海,突出其高耸入云。石室中藏着琼浆玉液,堪比神仙福地,残留着古人飞升的痕迹。这里楼台虽已模糊,但仙气仍在,时间仿佛被压缩——山中一刻,人间已千年。

2. 道教仪式(中间6句) 描写道教法事场景:金龙玉简(皇帝祭天文书)从天而降,彩色宫殿迎接神灵。紫霞黄云笼罩道观,青衣使者(仙童)分发神谕。道士们在高台吟诵步虚词(道教音乐),连神明都在倾听。这些充满道教色彩的意象,营造出人神交融的神秘氛围。

3. 修道心境(最后8句) 诗人自述20年求道心得:心已与山水融为一体。现在担任祠官(管理道观),感觉像飞升到了天庭。道人指点他修仙要诀,但他自谦修为尚浅,还不认识木公金母(两位道教高级神仙),只能先观察松树下生长的茯苓(象征修炼的初级境界)。最后两句用幽默自嘲:我写不出神仙般的诗句,就像还不会炼仙丹一样。

全诗亮点在于: - 把险峻山景与道教传说结合,如"六月九万里"用《庄子》典故形容时空变幻 - 仪式描写充满动态画面感,金简、紫霞、青衣等色彩碰撞 - 结尾的自我调侃让求道主题更接地气,显示修道是漫长过程

本质上,这是首"山水悟道诗",通过仙山美景和宗教体验,表达对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