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连绵阴雨给农民带来的困境,以及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潮湿阴郁的农耕图景。
开篇"炊烟不出窟"用生动的画面表现雨天景象:潮湿的柴火难以点燃,连炊烟都被困在烟囱里。接着直接点出"雨久未知晴",说明这场雨已经持续很久。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雨灾的危害:秧苗被泡烂,树干长出木耳(说明过度潮湿),农民们愁苦地看着本该带来丰收的南风(因为持续降雨反而加重灾情),连夜晚出现的星星都让人担忧(星光预示天晴,但湿土经曝晒反而会板结)。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愧疚:作为官员(朝客)却无力改善灾情,只能惭愧地回乡和农民一起耕作。这里既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也暗含对官府救灾不力的批评。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通过"烂秧芽""生树耳"等具体物象,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阴雨成灾的压抑氛围。诗人将自然现象与民生疾苦紧密结合,在平淡叙述中寄托了深切的忧民之情。
戴栩
嘉定元年( 1208 )进士,累官太学博士,秘书郎、衡州知府,终官湖南安抚司参议官。学于叶适,得其旨要,文章法度,能守师传;诗与“永嘉四灵”相近。著有《五经说》、《诸子辩论》、《东瓯郡要略》(又名《东都要略》)、《浣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