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伍子胥庙前,远眺钱塘江潮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象和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岁月变迁、英雄不再的感慨。
首联"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江水将吴越两地分隔两岸,汹涌的潮水发出如雷般的轰鸣,这景象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这里用"千古"二字暗示下文要写的历史内容。
颔联"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伍子胥忠心耿耿却不得善终,越王勾践虽然复仇成功但也算不上真正的霸主。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颈联"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时光流逝让人衰老,但壮丽的江山依然如故,如今诗人重新来到这里。这里既有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也有对江山永恒的赞叹。
尾联"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以问句作结。伍子胥的尸体(鸱夷指装尸体的皮袋)和传说中钱塘江潮的铁箭都不见了,诗人极目远望,只见万里波涛滚滚而来又退去。这一问一答,更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
全诗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的巧妙结合。诗人通过眼前汹涌的潮水,联想到与潮水有关的历史人物伍子胥,进而抒发对历史兴衰、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千古"与"万里"的时空对照,"人自老"与"我重来"的生命体验,都让这首诗既有壮阔的气势,又饱含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