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翎毛画赠叶太守
名郡太行北,水陆当要冲。
舟车日旁午,来往无停踪。
民贫困迎送,矧值岁罕丰。
褴缕衣百结,藜藿恒弗充。
前年太守来,遴选出圣衷。
下车亟摩抚,昕夕劳其躬。
还珠及渡虎,有待臻全功。
我昔因入觐,道经淇水东。
解鞍憩驿舍,桂树空庭中。
有鸟鸣树间,其雌和其雄。
物既适至性,人犹含苦悰。
尚期尽生遂,和辑比鸟同。
庶令盛明代,再见黄与龚。
托画表深意,宁论描写工。
舟车日旁午,来往无停踪。
民贫困迎送,矧值岁罕丰。
褴缕衣百结,藜藿恒弗充。
前年太守来,遴选出圣衷。
下车亟摩抚,昕夕劳其躬。
还珠及渡虎,有待臻全功。
我昔因入觐,道经淇水东。
解鞍憩驿舍,桂树空庭中。
有鸟鸣树间,其雌和其雄。
物既适至性,人犹含苦悰。
尚期尽生遂,和辑比鸟同。
庶令盛明代,再见黄与龚。
托画表深意,宁论描写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困地区在贤明官员治理下逐渐改善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前八句描写太行山北麓一个交通要道的困苦现状:这里车船往来频繁,百姓却因连年歉收而穷困潦倒,穿着破烂衣服,连野菜都吃不饱。
2. 中间十二句讲述新太守到任后的改变:这位由皇帝亲自选派的官员日夜操劳,像古代清官"还珠太守"和"渡虎县令"一样勤政爱民。作者路过此地时,看到庭院中雌雄鸟儿和谐鸣叫的景象,联想到百姓也应该像鸟儿一样过上安适生活。
3. 最后四句点明作画赠诗的用意:希望通过这幅翎毛画,表达对盛世明君的期待,希望能涌现更多像汉代黄霸、龚遂那样的好官。画工是否精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寄托其中的深意。
诗歌特色: - 用对比手法突出变化:百姓困苦vs官员勤政 - 借物抒情:通过鸟儿和谐鸣叫象征理想社会 - 用典自然:融入"还珠""渡虎"等清廉官员典故 -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辞藻,真切感人
核心思想是:一个好官员可以改变一方百姓的生活,作者期盼出现更多为民着想的好官,让社会像自然界的鸟儿一样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