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赞美了一位清雅高洁的文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句"元量清标酷似僧"是说这位文人气质清冷脱俗,像僧人一样不染世俗。这里用僧人作比喻,突出他淡泊名利的品格。
第二句"诗情书意两相承"讲他既能写诗又有书法造诣,两种艺术才能相辅相成。这种文武双全的形象,展现了传统文人的理想状态。
后两句"于今自有高人处,不尚空窗尚巽升"是点睛之笔:说他超越了一般文人只会空谈(空窗)的毛病,更注重实际行动(巽升指谦逊进取)。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主人公务实的精神。
全诗最妙的是把"清高"和"务实"这对看似矛盾的特质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既有超然物外的境界,又有脚踏实地的作风。这种立体的文人形象,打破了人们对隐士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宋代知识分子既追求精神高度又重视实践价值的独特魅力。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 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