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郑十二草书

郑虔一吸三斗酒,雪毫洒墨鬼运肘。
惊猿斗虺出深薮,忽上微绡争欲走。
谁向高台歌大风,吹折万木千山中。
睢水围开兵甲乱,海波起立飞蛟龙。
怒欲相攻喜若舞,虫迹蜗涎遍环堵。
美人凝妆花满镜,侠客探丸电交吐。
五行十行笔不停,百丈峭壁悬枯藤。
长林萧萧日将暮,落叶已去蛛丝萦。
公孙剑术如转烛,张颠墓草几回绿。
就中三昧子自解,优孟未亡犹楚叔。
酒酣掷笔气夺虹,云梦八九吞胸中。
如何化作龙蛇阵,一扫胡尘万里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郑虔的书法家酒后挥毫的狂放姿态,以及他笔下草书艺术的惊人魅力。全诗用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把书法创作比作一场气势磅礴的自然奇观和武侠传奇。

开头四句写郑虔饮酒后豪情迸发,毛笔挥洒如同有鬼神相助。他的字迹像受惊的猿猴、毒蛇从深林中窜出,又像要冲破绢纸飞奔而去。这里用动物意象表现草书的灵动不羁。

中间部分用多重比喻展现书法作品的震撼力:像刘邦《大风歌》般席卷山林,像睢水战场般刀光剑影,像蛟龙出海般气势磅礴。字迹时而如怒目相视的武士,时而如翩翩起舞的美人,时而如侠客快剑,在纸上留下蜿蜒如虫迹的墨痕。

"五行十行"以下转向创作过程:笔走龙蛇不停歇,字迹如悬崖枯藤般苍劲,又如暮色中萧瑟的树林。结尾将郑虔比作舞剑的公孙大娘和"草圣"张旭,说他深得书法真谛,酒后的作品仿佛能吞下云梦大泽,更期待这样的笔力能化作横扫敌人的千军万马。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静态的书法艺术转化为动态的视觉盛宴,通过战争场面、自然景观、武侠场景等不同维度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草书那种雷霆万钧的生命力。最后将艺术创作与家国情怀相联系,升华了主题。

郑若庸

(约公元一五三五年前后在世)字中伯,号虚舟,昆山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前后在世,年八十余岁。年十六,为诸生,以任侠不羁被斥。隐支硎山,殚精诗古文,兼工词曲,有名吴下。赵王厚煜聘入邺,礼待优厚。若庸乃为著书,仿初学记、艺文类聚为类隽,凡二十年而书成,凡三十卷,分二十门。严嵩父子请见,不往。厚煜卒,(公元一五六o年)去赵居清源。以寿终。若庸诗与谢榛齐名,有北游漫稿二卷。《四库总目》所著曲有传奇大节记、五福记等三种,《曲录》今仅存一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