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馆方池

武夷之境多神仙,我亦驻此临风轩。方池清夜堕碧月,重帘白日垂洞门。

暗泉涌池紫波动,微雨在藻金鱼翻。倚阑照影清光底,柱杖卓石寻无原。

洗头玉女去不返,遗此丈八芙蓉盆。溪船明日泛九曲,出入紫翠听潺湲。

便从此地觅真隐,何必商山求绮园。

现代解析

《武夷馆方池》描绘了诗人在武夷山的美妙体验,展现了自然与心灵的交融。

首先,诗人将武夷山比作神仙居住的地方,表达了对这片山水的高度赞美。他站在风中的轩窗旁,感受到夜晚清澈的月光洒在方池上,白天阳光透过重帘照进洞穴般的门口,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池中的景象:暗泉涌动,紫色的波纹荡漾;微雨落在水藻上,金鱼在水中翻腾。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也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随后,诗人倚栏照影,柱杖寻找泉水的源头,仿佛在追寻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提到“洗头玉女去不返,遗此丈八芙蓉盆”,暗示了这片土地的古老传说,增添了诗意与遐想。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片山水的依恋与向往。他计划明日乘船泛舟九曲,聆听溪水的潺潺声,甚至想在此地隐居,不再去别处寻找传说中的仙山。这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武夷山的自然美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