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开头两句,诗人用“素衣”比喻自己纯洁的品格,表示自己本应远离京城的喧嚣和污浊。但现实却是,他因编写历史而被留在京城,无法脱身。这里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用“湘累”和“篱菊”来比喻自己的处境。他说自己虽然不敢像屈原那样直接控诉皇帝的过失,但内心却充满了愁苦。他只能通过吟咏菊花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暗示自己像菊花一样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第五、六句,诗人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他向往钟山的猿鹤,渴望能与自然为伴,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他也向往江南的水乡,想象着那里的莼菜和鲈鱼,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既然官场如此压抑,为什么还要继续留在这里呢?他感叹自己被征召为官,像车轮一样不停地奔波,却得不到真正的满足。这里的“生耳”和“劳薪”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疲惫。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场和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