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田家喜晴谣》描绘了一幅充满民俗风情的农家庭院生活场景,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示了农民对晴天的喜悦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1. 开头的比喻:诗的开头用“玉女投壶玉皇侧,海童拖霖海天黑”这一句,通过形容“玉女”和“海童”两个神话中的角色,来表现天降甘霖的景象。玉女和海童在这里象征着带来雨水的天神,他们忙碌地准备雨云,使得天空变得一片昏暗。
2. 晴天的来临:接下来的“风花闪日日笑云,云气烘为雀头色”,描述了雨后的晴天。雨后的阳光明媚,就像是在嘲笑之前的云层,而云层也因为晒过阳光,变得色彩斑斓,仿佛变成了鸟儿(雀)的颜色。这里通过拟人手法,让云和阳光有了生命力,形象地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变化。
3. 农民的喜悦:紧接着,“须臾变作楼梯天,黄绵袄出晒破砖”进一步描述了天气迅速转换的过程,从潮湿的天变成了晴朗的天,像是天空变成了可以攀登的楼梯。农民在晴朗的天气里晾晒衣物(黄绵袄),甚至把衣物直接放在破砖上晾晒,象征着他们对晴天的感激和珍惜。
4. 夜晚的景象:最后,“茅檐夜望黎星没,芦絮飞残水生骨”描绘了夜间的景象。在农家庭院里,农民在夜晚望着星星逐渐消失,芦苇的绒絮也被风吹散了,而水面开始结冰,形成了“水生骨”的景象。这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宁静而美好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和乡村生活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农民对晴天的喜悦之情,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诗中充满了民间风俗的气息,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