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

为儒还解著征衣,远戍沙连白草齐。
雁阵不冲羌笛怨,狼烟微认塞云低。
荞花露湿堆空堑,蓼水泓澄截古堤。
渐近界河分内外,野禽嘐戛路东西(以上同上书卷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儒生远赴边关戍守的所见所感,通过边塞特有的景物和细节,展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与苍凉。

首联"为儒还解著征衣,远戍沙连白草齐"直接点明主人公身份——本是一介书生,却不得不穿上戎装,远赴与沙漠白草相接的边关。这种身份与环境的反差,暗示了戍边生活的无奈与艰苦。

中间两联用四组典型意象勾勒边塞风光:
"雁阵不冲羌笛怨"写听觉——大雁南飞却避不开哀怨的羌笛声,暗示边关的思乡之情;"狼烟微认塞云低"写视觉——狼烟与低垂的云层混为一体,展现边关的紧张氛围;"荞花露湿堆空堑"写近景——带露的荞麦花堆积在废弃的壕沟里;"蓼水泓澄截古堤"写远景——清澈的蓼水截断了古老堤坝。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既苍凉又带着奇异美感的边关画卷。

尾联"渐近界河分内外,野禽嘐戛路东西"最有深意:当接近作为分界线的河流时,连野禽的鸣叫声都仿佛在东西两侧变得不同。这个细节巧妙暗示了边关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是文化、身份的分野,透露出戍边者身处交界之地的复杂心境。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明明是写艰苦的戍边生活,却用"荞花露湿""蓼水泓澄"这样清新的意象,在苍凉中透出诗意。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既展现了戍边者的文人情怀,也让读者感受到:即便在最艰苦的环境里,人依然能发现美,保持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李含章

宋宁国府宣城人,字明用。自少隐居土山,好学工文词。太宗太平兴国间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判户部度支,岁计羡余,奏免诸道供输一年。寻谪外。真宗大中祥符末起判三司,乞便郡,出知本州,政崇简易,讼狱大省,在郡二年罢。仁宗即位,起知江阴军,数月卒。有《仙都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