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亭

石鼓本无声,桐鱼击有异。
名亭自何年,坠响閟山翠。
拊床惜典午,鼓妖亦此类。
茂先如可呼,博物有遗议。
吴年出石玺,奇事与之二。
维舟陟隤岸,将老才一至。

现代解析

这首诗《石鼓亭》借一座古老的石鼓亭,引发对历史兴衰和人生际遇的感慨。

开头说石鼓本身不会发声,但用桐木做的鼓槌敲击却能发出独特声音。这座亭子不知何时得名,它的声响仿佛被山间的翠绿所掩藏。这里用石鼓的"无声"与"有异"形成对比,暗喻平凡事物可能蕴含不平凡的意义。

接着提到"典午"(暗指晋朝)的衰落,说鼓声怪异可能预示灾祸,就像历史上有过的凶兆。如果博物学家张华(字茂先)还在世,或许会对这种奇异现象有新的见解。这里借古讽今,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然后联想到三国时吴国发现石玺的奇事,说这类奇事不止一件。最后写自己年老时才乘船登岸来到此地,暗含人生迟暮、相见恨晚的惆怅。

全诗通过石鼓亭这个具体景物,串联起历史典故和个人感悟,在平淡中见深沉。诗人似乎在说:历史长河中的奇事异闻就像这石鼓之声,看似平常却引人深思,而人生短暂,许多领悟往往来得太迟。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