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一首别薛子长
山阿著柴扉,陋甚谁盘桓。
美人此何求,钜竹数十竿。
日阅书百篇,尚觉日力宽。
欲从我借书,我书何足观。
辛勤抱遗经,及此鬓发班。
一语未领会,累日不自安。
虽更圣人手,亦恐众说谩。
况复秦汉下,曾莫脩与删。
致之获麟前,存者今若干。
我无以裁之,望洋久空叹。
羡君方盛年,恣意涉浩漫。
又闻书少多,不系学缺完。
读书固匪易,用书良独难。
昨来荷堤上,尝试及孟韩。
此话如涓埃,此道如丘山。
美人此何求,钜竹数十竿。
日阅书百篇,尚觉日力宽。
欲从我借书,我书何足观。
辛勤抱遗经,及此鬓发班。
一语未领会,累日不自安。
虽更圣人手,亦恐众说谩。
况复秦汉下,曾莫脩与删。
致之获麟前,存者今若干。
我无以裁之,望洋久空叹。
羡君方盛年,恣意涉浩漫。
又闻书少多,不系学缺完。
读书固匪易,用书良独难。
昨来荷堤上,尝试及孟韩。
此话如涓埃,此道如丘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读书和知识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年轻朋友的羡慕和期望。
首先,诗开头描绘了一个简陋的生活环境,但作者并不以此为苦,反而在竹林中安静地读书。他每天都阅读大量书籍,觉得时间还绰绰有余。这时,有一个叫薛子长的年轻人想向他借书,作者却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书并不值得一看。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知识的谦逊态度。
接下来,作者感慨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依然在努力学习经典,却常常因为一句话无法理解而感到不安。他提到,即使是圣人的著作,也可能会被后人的解释所曲解,更何况是秦汉以来的典籍,有些甚至未经整理或删减。面对这些浩瀚的知识,作者感到无力裁断,只能望洋兴叹。这里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
然后,作者表达了对薛子长的羡慕。他羡慕薛子年年轻,可以毫无顾忌地涉猎各种知识。同时,作者也提醒他,读书的数量多少并不代表学问的高低,真正难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
最后,作者回忆了与薛子长在荷堤上讨论孟子和韩非子的情景,认为这些话题虽然细微,但背后的道理却像山一样深邃。这进一步强调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智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作者与薛子长的对话,表达了对知识的谦逊、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它提醒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并运用其中的智慧,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