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常君殉节录

报国仗忠义,不在誇身强。
武臣职刀矢,文臣职糇粮。
粮存身与存,粮亡身与亡。
苟或粮去而身存,是藉寇兵赍盗粱。
偷生旦夕大节败,国有典刑难逃藏。
于戏常君信堂堂,凛然大节淩秋霜。
曩作崇庆牧,逆竖方跳梁。
君职在运饷,料理橐与囊。
陡然贼至掠我疆,昔岭冲突围豺狼。
岂有我粮为贼有,以死拒之庸何伤。
须臾骂贼砍数贼,于戏忠义为贼戕。
常君死未几,底定论旂常。
恤衔观察荫子嗣,居官死贼姓氏扬。
我闻建祠浣花侧,忠魂曾否归故乡。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常君的官员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感人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核心精神:全诗围绕"忠义"展开,强调真正的报国不在于武力强弱,而在于坚守职责。文官管粮草就像武将拿刀枪一样重要,粮草就是文官的生命线——粮在人在,粮失人亡。偷生投敌比死亡更可耻,这种气节像秋霜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2. 故事脉络
- 常君原是崇庆地方官,负责军粮运输
- 叛军突然来袭时,他面对豺狼般的敌人
- 为阻止军粮落入敌手,他先以死相抗
- 临死前还怒骂叛军,亲手斩杀数敌
- 最终壮烈牺牲,用生命捍卫了忠诚

3. 艺术手法
- 用对比手法突出常君的伟大(偷生者vs殉节者)
- "豺狼"比喻凶残的叛军,形象生动
- 结尾的祠堂和故乡之问,留下悠长余韵
- 语言铿锵有力,像"砍数贼""为贼戕"等句充满力量感

这首诗最打动人的是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不是战场上的将军,只是个管粮草的文官,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越武夫的勇气。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气概来自对职责的坚守,这种平凡人的壮烈往往更震撼人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