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荆山》描绘了一幅山野的静谧与壮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敬畏。
首句“隐不知山浅,端如璞在荆”,诗人以“璞”比喻山,说明这座山外表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内在的美。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它的价值并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内里的纯净与质朴。这里的“荆”指的是荆棘,暗示山的环境可能并不显眼,但它的内在却值得深究。
接下来的“草滋皆玉色,松籁作江声”,诗人进一步描绘山中的景象。草地上的草像是玉石一样晶莹剔透,松树在风中摇曳,发出的声音如同江河的波涛。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山的美景,也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壮阔并存的意境。
“莽莽嫌吟俗,滔滔笑渭清”这两句,诗人借景抒情。他以“莽莽”形容山野的广阔,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世俗的吟唱显得格格不入。而“滔滔笑渭清”则是对渭水的清澈发出赞叹,同时也暗含了对世俗纷扰的嘲讽。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喧嚣的厌倦。
最后一句“莫将云锦橐,轻易小能名”,诗人劝诫人们不要轻易用华丽的辞藻来赞美自然,因为自然的美丽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的。这里的“云锦橐”比喻华丽的词藻,而“小能名”则指肤浅的赞美。诗人认为,真正的自然之美应当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空洞的言辞来堆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荆山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质朴与壮美,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的景象,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批判。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