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山
尝闻天台八万四千丈,髣髴根蟠东海上。
赤城丹霞二石梁,几欲从之路难往。
吾州喜有灵谷山,悬崖秀出群峰间。
兴来腾身览绝顶,十步九折劳跻攀。
追寻凌云抚遗迹,门对长江秋水碧。
洪波浩荡绕山流,鹭睨鸥窥云树黑。
焚香再拜礼浮丘,烈烈北风吹殿头。
夜深何处候笙鹤,披衣托宿南岩幽。
赤城丹霞二石梁,几欲从之路难往。
吾州喜有灵谷山,悬崖秀出群峰间。
兴来腾身览绝顶,十步九折劳跻攀。
追寻凌云抚遗迹,门对长江秋水碧。
洪波浩荡绕山流,鹭睨鸥窥云树黑。
焚香再拜礼浮丘,烈烈北风吹殿头。
夜深何处候笙鹤,披衣托宿南岩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灵谷山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登山时的所见所感。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
诗人先提到传说中的天台山,说它非常高(八万四千丈),仿佛扎根在东海里。还有赤城山和丹霞山的两座石桥,诗人很想去,但路太难走。这里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天台山的雄伟,为后面写灵谷山做铺垫。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
诗人高兴地说自己所在的州就有灵谷山,它高耸在群峰之间。兴致来了就登上山顶,虽然山路曲折难走(十步九折)。登上山顶后,诗人抚摸着古迹远眺,看到山门正对着长江,秋天的江水碧绿清澈。浩荡的江水绕着山流淌,白鹭和鸥鸟在黑色的云树间窥视。这部分用生动的画面感,写出了灵谷山的险峻和周围景色的壮美。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
诗人在山顶焚香祭拜传说中的仙人浮丘,猛烈的北风吹着殿宇。夜深人静时,诗人披着衣服,在幽静的南岩过夜,仿佛在等待仙鹤的笙乐。这里通过祭拜仙人和夜宿山中的描写,给全诗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全诗的特点:
1. 对比手法:先用传说中的名山做对比,突出灵谷山同样值得游览
2. 画面感强:江水、白鹭、黑树等意象组合,像一幅山水画
3. 虚实结合:既有真实的山景描写,又有对仙人的想象
4. 情感变化:从向往到攀登,从观赏到感悟,层次丰富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既写出了山的壮美,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仙境的向往,让读者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经历了一次登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