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乐天览镜喜老诗欣然有作
行年六十四,衰羸已如此。
心为境所役,多忧少欢喜。
如木已成灰,焦劳伊胡底。
忽读乐天诗,不觉恍然矣。
硁硁小人哉,所见何其鄙。
试观同气中,皆无逾我齿。
地下已三人,生存仅半耳。
更观同游辈,不必远为指。
即以今年论,两作故人诔。
春日亦吾亡,夏月虞卿死。
年皆少于我,忽焉成新鬼。
彼独胡为然,我又何所恃。
略无灾害侵,岁岁筹增纪。
所以白乐天,恬然安杖履。
无恋亦无厌,知足乃知止。
览镜自喜老,胸襟此何似。
一编《长庆集》,吟玩日无已。
可化褊急心,可悟盈虚理。
始知我一生,亦既受帝祉。
自问何德能,恐尚不称是。
行将开七秩,未尝勤四体。
不用守庚申,又免呼庚癸。
虽无少傅尊,亦曾忝禄仕。
虽无履道居,亦粗营宅第。
乐天况无儿,我已有孙子。
当喜不当叹,欢娱从此始。
心为境所役,多忧少欢喜。
如木已成灰,焦劳伊胡底。
忽读乐天诗,不觉恍然矣。
硁硁小人哉,所见何其鄙。
试观同气中,皆无逾我齿。
地下已三人,生存仅半耳。
更观同游辈,不必远为指。
即以今年论,两作故人诔。
春日亦吾亡,夏月虞卿死。
年皆少于我,忽焉成新鬼。
彼独胡为然,我又何所恃。
略无灾害侵,岁岁筹增纪。
所以白乐天,恬然安杖履。
无恋亦无厌,知足乃知止。
览镜自喜老,胸襟此何似。
一编《长庆集》,吟玩日无已。
可化褊急心,可悟盈虚理。
始知我一生,亦既受帝祉。
自问何德能,恐尚不称是。
行将开七秩,未尝勤四体。
不用守庚申,又免呼庚癸。
虽无少傅尊,亦曾忝禄仕。
虽无履道居,亦粗营宅第。
乐天况无儿,我已有孙子。
当喜不当叹,欢娱从此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64岁时,面对衰老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通过阅读白居易的诗集《长庆集》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启示。
诗的开头,作者描述了自己年过六旬,身体日渐衰弱,心里总是被外界的困境所困扰,充满了忧虑,很少感到快乐。他感到自己像一块已经烧成灰的木头,疲惫不堪,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然而,当他读到白居易的诗时,突然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太狭隘了,像个小人一样,看待事物的角度非常浅薄。他开始反思,发现自己身边的同龄人大多已经去世,而那些比他年轻的朋友也相继离世,而自己却依然健在。这让他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们早逝,而他却依然活着?他意识到自己没有受到什么灾害,每年都在平安中度过,这其实是一种福气。
作者从白居易的诗中领悟到,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过于留恋或不满足。白居易在《长庆集》中表达了一种坦然面对衰老的态度,这让作者感到共鸣。他意识到,自己其实也受到了上天的眷顾,虽然没有特别的才能,但生活还算顺遂。他即将迎来七十岁,虽然没有特别勤奋,但也没有遭遇大的困苦。虽然没有像白居易那样显赫的地位,但也曾有过官职,虽然没有豪华的住所,但也算有个家。白居易没有儿子,而他已经有孙子,这些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最后,作者决定不再叹息,而是要开始享受生活中的快乐。他通过阅读白居易的诗集,化解了心中的焦虑,领悟到了人生的盈虚之理。他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其实已经得到了上天的庇佑,应该感恩并珍惜当下的生活。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面对衰老和生活中的不如意,人应该学会知足,珍惜已有的幸福,坦然面对人生的起伏。通过阅读和反思,作者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快乐,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并决定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